联系我们
023-65299661

传真:023-65299661

邮箱: wwwcqmi@163.com

地址:重庆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A区风雨操场旁)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海特克人 >详细内容

看电影《十二怒汉》 分析审核组成员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并最终达成一致审核意见的?

时间:2024-03-18 15:47:57 点击:6次

作者姓名:焦鹏飞
部门:审核部
引言
自2022年加入到海特克两化融合审核团队以来经历了近50次的审核,在各位审核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到现在开始接触到两化融合审核的门槛,中间闹了不少笑话也有很多小波澜,总之感谢海特克总部各位领导以及各位一起共事过的组长和审核员的耐心指导与大度包容。虽然我们海特克两化融合的审核员来自于祖国的五湖四海,行业背景、年龄阅历、知识储备、审核技能等各有千秋,尽管因审核任务的需求把大家分配于若干个不同的审核组,但是大家都成型于一个个小小的团队——暂且戏谑的称之为“使命必达战斗小组”,在完成公司任务和达成企业客户期望的前提下诸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在具体的审核工作中,两化融合审核组根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 GB/T 23006-2022 )这两个审核准备,通过前期的咨询公司准备的文件和现场走访找到审核证据,并将该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形成审核发现,审核组全体成员在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的审核发现后形成了审核结论,最终由审核组长以审核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企业客户和海特克公司。这中间就牵扯到一个关键问题:审核组成员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并达成最终审核意见的? 这段黑白色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十二怒汉》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尤其是针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本人自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感而发,截取了电影中较为精彩的片段并结合自己的经理洋洋洒洒写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当然鉴于本人理论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有限,本篇仅仅是个人抛砖引玉的拙见仅供各位大侠轻弹并望各位海特克同仁不吝赐教。
影片背景介绍
《十二怒汉》它是由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所拍摄,于1957年在美国上映。故事全靠对白撑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应归功于剧本创作者雷金纳德·罗斯。《十二怒汉》剧本的灵感来自罗斯的一次陪审员经历。罗斯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大约在1954年初,罗斯被抽中成为法庭的陪审员。这时的罗斯虽已经小有名气,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熟的剧本作者之一,然而这是罗斯第一次走进法庭,成为陪审团一员。那是一桩刑事案件,一个流浪汉刺伤了街边行人。按照罗斯的回忆,单为确定罪名是杀人罪还是伤害罪,陪审团就辩论了八个小时。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如此丰富具体地呈现在眼前。
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对罗斯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有了新的视角。他的思维模式,甚至写作方式,都悄然发生了改变。法院对美国文化有什么意义?怎样判定一个人有罪无罪?陪审团的观点如何形成?这一制度对国家的意义如何?罗斯把这些复杂的哲思都融入了剧本最终完稿的《十二怒汉》,正是陪审团如何履行使命与职责的故事:十二个身份、经历迥异的陌生人,如何经过激烈辩论,对一桩命案的嫌疑人是否有罪达成一致意见。这个剧本证明了罗斯的艺术天分,他用平实生动的戏剧冲突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命题。
《十二怒汉》片段分析
一、投票前提:
1.各陪审员均非案件利益相关方,判决结果对大家没有实质性影响。

2.各陪审员均了解最终大家需达成一致意见。

二、情景描述:
最开始举手表决的时候,由于陪审团属于半公益性质且大家都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大部分人都想要速战速决,一半人是坚决的举手;而另一半人是犹犹豫豫,最后看大家都举手的时候才勉强举手的(这也是最终投票结果被翻盘的根本原因)。最终形成结果11:1(很显然当时很多人的态度是被检方的所谓“证据”诱导式的投票。然而陪审制度设定只要陪审团有一人持不同意见大家就要持续合议直至出现统一结论或者悬案)。

三、原因分析(根据人物性格特点):
根据电影中12名陪审员的行为特点,划分为以下四类:
1.陪审员根据证据信息,得出判断结论。(支持无罪1人,支持有罪2人)
2.陪审员根据证据信息,难以得出判断结论,但是又必须表态(5人,最终投出支持有罪票)。
3.陪审员对案件本身不关心,因此不在意审判结果。(2人,最终投出支持有罪票)
4.陪审员有歧视或者私心,最终投出支持票。(2人,最终投出支持有罪票)
四、展开分析
(一)个体行为。
1.态度。
(1)理论
态度(attitude)是个体针对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研究人员通常认为,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态度是引发行为的原因。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
    (2)实践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早些投票完成所谓的任务早点归位办自己的事情,这态度完全不是事关人命关天的刑事案件中各位具有裁量权的人做事的正确态度。
2.能力。
(1)理论
能力(ability)指的是个体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y)即从事诸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实践
根据电影中的描述,部分陪审员能够通过证据信息得出判断结论(不论结论对错),部分陪审员难以从证据信息得出判断结论。
3.歧视。
(1)刻板印象威胁。
(2)传记特征。年龄、性别、种族以及残疾。
(二)群体行为。
从众: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信息性社会影响:(有5位陪审团成员受到了来自控方的瑕疵证据链的影响,在第一轮投票中尤其是举手中害怕因为紫的行为被误解选择了追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当然秘密投票也是对举手投票的一种事后追认。)
规范性社会影响。
依从、认同、内化。
两类社会性影响(从众行为)的基本区别:
动机不同:一种是想获得他人的接受;另一种是想获得如何恰当行动的信息。相对持久性不同。信息性社会影响更为持久。在一般的从众行为中,常常同时包含这两类社会性影响。
心智模型:尽管陪审团的所有成员都是成年白人男性,但是由于团队的成员所处行业、年龄、社会阅历、成长背景、教育年限的不同导致团队整体的心智模型是有偏差的,在有压力的外部情况下(陪审团讨论截止时间),最终的结果会因为此而受到负面的影响
冲突水平:尽管陪审团各位都是化身正义的绅士,然而在有压力的激烈辩论下以及来自内心深处灵魂的拷问下,团队中的人有数次相对激烈的冲突。在影片的刚开始部分无效的团队使得冲突表现为个人情绪和成员人格的直抒胸臆,后期有效的团队约束大家将意见的表达逐渐回归到解决问题本身上面来;幸运的是陪审团成员拥有高经验开放性且情绪稳定,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社会堕化:很明显,陪审团团队中反复摇摆的两位成员因为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准确的说因为无法衡量每个团队成员在整个投票中的具体贡献时,他们的表现就是随大流,努力搭上团队努力的便车,滥竽充数。当谈影片中3号男主对7号、12号男主的咆哮式确认回答问题的态度就是一种让成员明确个人责任、团队责任的典型方式;
沟通方式:面对面的沟通让大家可以快速传递、 快速反馈和信息交换,同时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管理、声调变化等了解到当事人的情绪。8号男主和9号男主对4号男主的询问中,4号男主尽管情绪十分镇定,但从擦拭额头的汗珠表现出他内心十分的惶恐,主要是对之前说出的武断论断意识到错误而感到悔恨;当9号男主最终通过4号男主眼镜擦痕引出最终推翻女证人证词的关键对话中,4号男主下意识的戴上眼镜掩饰他内心对证据被推翻的惶恐同时虎躯一阵,最终发自内心的推翻之前的结论。倘若是conference call这种非面对面的沟通模式,不会让4号男主这种精英人士留下任何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当然如果男主们生活在当下社交媒体横行的年代,那沟通的难度和方式又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极端
沉默:当10号男主一直在大肆污蔑“凶手”时候,伴随着语言攻击性越来越强,除了3好男主作为主要盟友以外,其余男主均已起立背对沉默的方式选择对抗10号。因为他们意识到10号供给的不再是“凶手”扩大化变成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他们意识到这种带有严重偏见的说辞损害了团队继续存在基础,最终沉默打败了偏执。

以上

顺颂商祺
                                      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河南南阳